CopyBook > 唐宫政变 >第四章 瘸腿太子爷
加入书架

第四章 瘸腿太子爷

最新网址:www.xshuquge.net
    wed feb 18 09:16:33 cst 2015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回后宫没事闲的。生儿子,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大封功臣。

    李世民一代的夺嫡完事了,下面该轮到他的儿子们了。

    李世民十四个儿子,按大小号排分别是:太子李承乾,楚王李宽,吴王李恪, 魏王李泰,齐王李佑,

    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高宗李治,纪王李慎,江殇王李嚣,代王李简,赵王李福,曹王李明(他妈就是李元吉老婆)皇上就是好,至少不用为娶媳妇发愁。

    当然还有一堆女儿:襄城,汝南,南平,遂安,长乐,豫章,巴陵,普安,东阳,临川 ,清河,兰陵,晋安,安康,新兴,城阳,高阳,金山,晋阳,常山 ,新城公主。呼,累死我了,数了一下一共22个,大江南北哪都有!

    咱们一个一个来,先从李承乾开始,他老妈长孙皇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之一,当代历史学家评论最知性的皇后,史学家都喜欢研究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挚爱。生了李承乾,李泰,李治。

    因为李承乾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好么,要是在太极殿生的还得叫李太极呢!呵呵,别信以为真,你见过谁在人民大会堂生孩子。

    不过我估计不能这么草率,查了一下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是: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是: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这都是有字辈的。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后徙中山王一个小孩只知道吃奶,能知道啥是王爷。

    李世民确实是个好爹,先将妻子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 后来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让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就差胎教了。

    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这确实不是吹牛逼,不过关键李承乾到底会不会这是两说了。

    接着,李世民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哥俩都成了太子的铁杆小弟,头号狗腿子。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

    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没办法,册封太子总不能说坏的吧。李世民非常喜欢他,废话,谁不喜欢儿子,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

    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腿抽筋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现在看来,李承乾还是一个好孩子。

    因为承乾多病,无神论者李世民却求神拜佛,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经国安邦的卓越才能。好孩子啊!

    贞观九年正月,十七岁的李承乾娶了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正式早恋了,李世民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

    五月份,唐高祖李渊病逝,天天喝酒打炮,能活这么多年已经非常不错了。不管愿不愿意,李世民都得守孝,居丧期间,李世民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说白了就是人模狗样的。

    六月份,一众公务员恳请李世民上朝听政,肯定是李世民守孝闲出屁了,唐太宗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也就是说李承乾真真的是国家副主席。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李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

    李承乾于是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经过老房同志暗中张罗,大唐公务员们闻之纷纷恳请大赦。

    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

    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贞观十一年,不得不说,这一年,三十九岁的李世民邂逅了十三岁的武则天。禽兽啊!!!

    贞观十二年,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算一算李承乾今年整好二十岁,因为有了孙子,李世民高兴坏了,全国放假五天,又在东宫大宴五品以上的公务员。

    都说青春期叛逆,可李承乾的的青春期却在孩子都会走了之后到来了。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据说是骑马摔断了腿,成了瘸腿太子,开始叛逆起来。

    于是李世民“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

    看了一下这些人最小的都四五十岁了,难道不知道他们之间有代沟么,都说三年一代沟,这些后加起来快赶上黄土高原了,千沟万壑。

    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

    太子,你得这么滴,不能那么滴,你是有身份的人,怎么能这么滴么……

    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剜人,最后却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盖了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逗会鸟,这年头,太监都敢逗鸟,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

    这还不算啥,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弄的很有多大仇似的,太子的奶娘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李承乾儿子都这么大了,不能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你乐咋咋滴,我就是不听。

    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好像在训孙子,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出于好奇少数民族文化,偷摸带了一帮突厥人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告状。李承乾同学再次被找个家长。

    不知盗为啥,可能是出于好奇,李承乾十分崇尚突厥文化,常让突厥侍从用突厥礼仪假葬他,这不是纯吃饱撑的么,崇尚就崇尚呗,至于假葬么?

    他老爸李世民为此没少把心操!

    ……未完,待续 ……
  http://www.xshuquge.net/txt/5390/17697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shuquge.net。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shu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