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Book > 唐宫政变 >第六章 皇天妒李恪
加入书架

第六章 皇天妒李恪

最新网址:www.xshuquge.net
    fri feb 20 22:01:48 cst 2015

    两个王朝的血脉带给他的不是荣耀,而是灾难。如果没有改变命运的勇气,只能被命运的巨轮碾碎。

    他系出名门,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孙,他继承了两个王朝的皇族血脉,称他为天潢贵胄一点都不过分。可他的一生却颇为悲情,叫他悲剧王子你也会欣然接受,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吴王李恪。

    唐朝君王父,隋朝公主母。

    有时身份背景就像人的另外一张脸,左右着人的命运。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大隋的天下不复存在,江山从此不再姓他外公家的“杨”,而改姓爷爷家的“李”了。他的父亲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杨妃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之女。

    说来有点可笑,杨妃怎么就嫁给一个抢了她杨家天下的“乱臣贼子”呢?这个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了,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作为贵族的李家起兵反叛,先后杀了杨妃的父兄,夺了杨家的天下。

    而她作为俘虏,作为一种战利品,也作为李唐与前朝朝臣关系修好的工具,被赏赐给秦王做妃子。这位杨妃先后为李世民生下了两位王子,一个吴王李恪,另一个是蜀王李愔。一个好儿子,一个败家子。

    作为皇子的李恪不仅身份地位尊贵,而且文韬武略兼备,性格刚毅坚强。《旧唐书》中说他“善骑射,有文武才”,难怪唐太宗经常说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儿子;《资治通鉴》中也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

    而毛泽东在《新唐书》的读书笔记中写下了这样的批语:“李恪英物,李治朽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恪在李世民儿子之中是何其优秀了!

    可就算李恪再优秀,他永远也无法改变他的血缘——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

    在那个唯血统论的社会里,他的身上有永远摆脱不了的隋朝阴影,大唐朝堂之上的官员有李唐的功臣,也有隋朝的叛臣。李恪的血统只会让朝臣们忌惮,所以李恪敏感的身份,注定了他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

    这虽然不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但却是历史的选择——试问哪个帝国能容忍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王子成为储君呢?哪怕他是最优秀的!哪怕他融合了两代王朝的血统!哪怕他拥有最像唐太宗的文韬武略!因为这位隋唐之子走上皇位,只能再次揭开隋唐之间的旧疤新怨。

    血缘的关系已经基本上把李恪排除在了皇位候选人之外,那些功臣们还打出了另一张王牌——前文说过,大唐上承周礼,下效隋制,君王立太子,不是优胜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

    所以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就算李恪再优秀,也改变不了血缘的背景,更挣脱不了庶出的身份,所以他注定只能望着皇位郁闷了。

    另外,当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掌握着唐朝的政治大权,他怎么会为了一个身份背景如此“复杂”的人而让自己外甥的皇位旁落呢?所以李恪注定与皇位无缘!

    李恪的悲剧命运似乎从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虽然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了三个儿子,可没有一个拥有像李世民那样的当皇帝的料。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选来选去,最终“矬子里面拔大个儿”,选定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唐太宗也曾一度后悔,甚至想废掉李治,立李恪为太子。但长孙无忌得知后,坚决表示反对。太宗很不高兴地质问说:“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对?”

    这一句尖锐的话基本戳穿了长孙无忌的私心,一般人肯定吓得慌了。可长孙无忌是见过大世面的,他面不改色,振振有词地丢给李世民两个无可辩驳的理由:一、李治性情仁厚,最适合当一个守成之君;二、储君是国家根本,哪能轻言废立,一再更换?太宗想想也有道理,只好放弃李恪,继续保持现状。

    这些复杂的背景,注定了长孙无忌和吴王李恪不可能和平相处,长期共存。长孙无忌清楚地意识到日后李恪必是他的心腹大患,一旦有机会,他必须让李恪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高宗李治即位后,虽然表面上天下太平,可他因欠缺能力而导致的“无为而治”,让李恪这种“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的宗室亲王显得有些突兀。

    长孙无忌很担心,要是李恪哪天一激动振臂一呼,其结果很有可能是应者云集。这江山姓什么可就不一定了!所以,长孙无忌必须防患于未然,无论在公在私,他都必须把吴王李恪除掉!

    就在长孙无忌苦思不得李恪的小辫子时,历史给了他一个机会。公元653年,高阳公主和驸马房遗爱谋反的事东窗事发,有些卑鄙的长孙无忌终于借此结束了李恪的性命,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吴王李恪,阴沟里翻船了!

    李恪也真是冤枉,老实地在家里坐着,大祸也能掉到他的脑袋上。一觉醒来,他便从堂堂的皇亲国戚变成了谋反同党,不仅成为阶下之囚,还是十恶不赦的乱臣贼子!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李恪怎么解释,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也可以说不敢、不能相信了!李恪最终成为长孙无忌砧板上的鱼肉了!

    公元654年二月初二,李恪的生命定格在34岁——他在长安自尽了!他的自尽让他又多了一个“封号”——史上最悲情的皇子。李恪临刑时大呼:“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李恪被冤杀后,“海内冤之”,“绝天下望”!

    李恪死了,充满悲情地死了!从表面上看他的死在于他无法改变的隋朝血统和非嫡出的身份,可从深层次上看,他的死是因为当时李唐江山外戚势力的过度膨胀,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中嫡尊庶卑的观念。

    从史料上看,吴王李恪是个文武全才,而且在百官和百姓中很有威望,唐太宗也很喜欢这个儿子,但是他始终没有勇气像他父亲一样积蓄力量发动政变。

    这可能和李恪生在宫中长在宫中有关系,他没有像李世民那样经历过腥风血雨,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更没有结交李世民身边那样一群天下英雄,成就一番大事——李恪太嫩了!

    长孙无忌也想杀了李恪全家,可是李恪威望太好了,只好杀他一个。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

    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唐朝宗室出了不少贤才,而且历代皇帝任人不疑,对宗亲贤者也不避闲。唐朝宰相中有九人出自宗室,而且大多都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干,号贤宰相。

    旧唐书说,这其中最贤者,还数李岘,李恪的后代。 所以说,不管李恪生前多么的不得志,死得又是多么的冤,但儿子孙子出了这么多贤才,也算是倍感欣慰了。

    天意弄人,李世民灭了隋朝,却又面临是否立“英果类我”有隋朝血脉的李恪,太宗不能忍受唐王朝继续残留被亲手灭掉的隋的气息。培养李治,而上天就赏赐了唐朝一个空前绝后女皇帝!!!

    ……未完,待续……

    ps:本章改自《历史上那些皇二代》
  http://www.xshuquge.net/txt/5390/17978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shuquge.net。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shu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