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Book > 黄河湾 >引言
加入书架

引言

最新网址:www.xshuquge.net
    mon feb 23 12:04:18 cst 2015

    引言

    第八十九道湾

    说黄河湾,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曾经哺育中华儿女近半数人口的,被华夏人感恩的、亲切的称呼为母亲的—黄河。

    一位诗人曾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恢弘的气势,克服艰难的险阻,留下多少半圈大湾和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恢弘而悲壮。真可谓一路行走一路歌,一往无前数千里,一直投入大海的怀抱。

    由于喜马拉雅山的突起,自古华夏大地就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从而决定了黄河的命运—只能向东流。

    说起黄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在遥远的巴彦克拉山(藏语称之为雅赫拉达河泽山)的脚下,那咕咕嘟嘟的泉水、美丽壮观的壶口瀑布、曾经无边无际、烟波浩渺的黄泛区、碧波千顷、波涛荡漾、麦浪滚滚的沿黄粮仓,还有那东方入海时的巨功强力,将万里海疆一注—便成北渤、南黄!

    说也奇怪,不知从多少丈深的大山底下,巨浸的冰层,拼命地挤着、冒出来的清清泉水,长年累月地冒哇,流呀!总是冒不干,流不尽。难道说真的有《山海经》中说的那般:有些巨浸的的底下,泉眼的最深处和东海相通吗?不然的话,做梦千百年来,亿万年来,老师这样无休止的流淌呢?

    那泉水着实让人遐思,令人猜想。本来一群泉眼没有缓急,没有快慢的平常的冒着。冬天像烧开水的蒸锅一样,冒着白烟,再度成雾雨,周围都冻成了厚实的冰面,可他却不被冻结,照样冒个不停。夏天的泉眼像顶着伞的大蘑菇,在湛蓝的天空下面一派氤氲。有时是一层缭绕的薄雾笼罩,大蘑菇始终鲜嫩可爱。

    由泉水汇成的涓涓溪流,平平的幽静地流淌着,溪水清澈见底,能看清楚下面被冲洗干净的各种颜色的石子,能辨别出水中的各种鱼类。有鲫鱼、黑鱼、鲢鱼、鲤鱼,还有扛着三杆大枪的黄格 ,凭着自己有重武器防身,在族群中不停地挑逗着,发出叽叽呱呱的叫着。鱼儿欢快自由的游荡,在这里也许是人类交往太少的原因,他们不害怕人,因为人们不会骚扰它们的生活。可是它们害怕鹰和黑熊,因为这些巨禽和猛兽才是它们的天敌。小河慢慢地流淌,在蓝天底下,温暖的阳光照晒着,微风吹起,洒下粼粼星光,浪花在歌唱,波颤在跳舞。这里没有汹涌的波涛,没有奔腾的咆哮,没有巨浪的翻滚,没有拍岸的狂潮,只有静静地流淌。漫山遍野的山花陪衬着,把整个世界装扮地春和景明,莺歌燕舞,格外妖娆。大自然只有这时方称和谐,真正意义上的美好。

    一路东去的途中,不知它交结了多少难兄难弟,吸收了多少同类的朋友,千万条溪流小径融入到它的怀抱。水也组建发浑了,变黄了,水流也湍急了,甚至哗哗作响。水面自行拓宽,竟达数丈,有的地段或达数里,开始凸显黄河莽莽九派大家风范。

    黄河流经九省,数百州县,长达数千公里,承载着水上交通运输的使命,为国家、民族的建设发展,无私奉献着巨大的动力资源用来发电,为现代繁荣制造着无尽的能源。古代文明和现代创新的黄河文化,托举起旅游业的强劲发展。河水灌溉着亿万亩良田,滋养着占华夏人口近半的中华儿女,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使中华民族由穷变富、由衰到兴、由弱到强!

    黄河啊—母亲!您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享受着两岸儿女对您的感思、热爱和敬仰!

    母亲啊,在她长途跋涉向东奔流的的征程中,几乎同人生走过的道路一样,没有那么平坦和顺利,时时处处都面临着坎坷和艰难,挫折和危险。可她展示给人们的却是不怕困难、不惧艰险、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到东海非好汉,这就是黄河精神。

    你看她每向前延伸一段,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每前进一步,都给人们留下重重的印痕,让人沉痛,让人心碎。

    请看,她不管是挫折和失败,前进或胜利,都是一个曲折的湾,不过是大湾和小湾的差异而已,但每道湾都是她付出艰苦卓越努力的象征。

    大多数湾湾都是天然形成的,如遇到大山或坚石的阻挡,使她的流向自然转折,但也有人为的原因。人们为了更好的利用它、改造它,有时是战胜它,如果恰当地说,应该是更好的呵护她。筑堤坝、修围堰,保护着她的安全或改道而行。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每遇见这个时候,都是它的困难时期,她不得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低头,表现得像大姑娘一样,腼腆温顺,在内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顺从地让人理顺着。这就是一个河湾的形成。

    但是她并不会因此放弃东去的信心和去向,而是养精蓄锐,憋足气力,暗暗积聚着力量,寻找着机会和地点,甚至不惜转了很远很远的地方,饶了很大的圈子,冲破牵绊,又向东冲去。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遇阻,一回又一回的战胜,就形成了多少,大小不一的湾湾。人称黄河九十九道湾,可想而知她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她穿越丛山峻岭,行走大峡谷之间,侧卧平川,仰躺平原,所到之处都展示着不同的容颜。在山间,河床狭窄,而且落差很大,水流湍急,汹涌咆哮,有时甚至惊涛骇岸。有个叫葛镇滩的地方,方圆十里以外都能听到黄河的声音。小时候念过一课文,前段是:“这里是一座古城,古老而荒凉。三面都是大山,一面紧靠大江。河流日夜奔腾,涛声好似虎狼。人们没有温饱,日子难耐凄凉。”后段是:“这里是一座古城,美丽而富饶。三面山岭青翠,一面大河涛涛。游艇来往穿梭,人声喧嚣如潮。处处安定祥和,人人快乐逍遥”。这是两个时代两种不同的真实写照。

    如果是在平川或在平原上,又是一番景象。特别是在大湾的前面,上游地方水流落差不大,流速较缓。河水在宽敞的河床里,静静地像秋天的人走了,伸一伸懒腰一样,慢慢地向前伸展,没有狂涛,没有巨浪,只有轻风吹皱的涟漪,在太阳光的映照下,掀起一片白色的星光。两岸的堤坝护送着成排成片的杨柳摇晃着枝条向她招着手。顺水的船,卸下 帆蓬,老艄公轻松地把着船桨,逍遥自在的注视着前方。逆流而上的货船可就没有那么自得轻松了。扬起能施八面风的蓬帆,咕起满满的风,一群纤夫,拖着长短不齐的粗绳,赤着脚,光着背,腰弯的能接地,吃力地拉着,艰难地一步、一趋地向前起行,脊背嗮得紫里透红,汗水顺着下巴和脚踝往下淌着,统一的发出嘿哟、嘿哟、嘿嘿哟。。。。。。。沉闷的纤歌。

    这情景不禁让人一阵心酸。空中的鸟儿到是能给人逗趣。河面上空好大一群鸟儿,在蓝天下盘旋着,不停地扇动着美丽的翅膀,舞着、唱着。不好—一只鹞鹰突然从几十丈的高空坠下来了,它两个翅膀紧缩在身体上,两只脚紧贴在肚子底下,头朝下,脖子神的老长,直落水中,不见了踪影。

    看官—你以为它真的死了吗?正当人们为它惋惜,为它担惊的一刹那,鹞鹰猛地钻出水面,嘴里还叼着一条鱼。啊!原来这是它猎食的拿手好戏,大概也是给观看的人们做特技表演呢!接着它怀着胜利的喜悦,带着战斗的果实,骄傲地向远处的半山腰的丛林里飞去。那是它的家,有它可爱的宝宝正着急的嗷嗷待哺呢!

    河面上几只小船,有只船上的渔翁将他带来的鱼鹰赶进水中。一直鱼鹰是否不太听话,很调皮的样子,高昂着头,刮刮地叫着,又游了回来。渔翁笑着说:“小精灵,还没有干活就要奖呢”!说着拿出一直准备好的小虾,喂进它的嘴里,这才乖乖的游走了。接着几个猛子扎下去,不一会就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船边,主人将它提到船上,将鱼取下来,原来鱼鹰的脖子是被小绳嘞着,大点的鱼是吞不下去 ,主人再奖一只小虾,又下去捉鱼去了。

    另一只船上,一个渔夫,两手交叉,把船桨往下一摁,船儿停住了。他将身上的蓑衣解下来,放到船板上,弯着身子到船舱里,取出一捧丝网,站稳脚跟,将身子向左前转35°,右手提起渔网抖了抖,向右前方撒去。这一撒,像天女散花,柔而飘逸,又恰似八卦掌里的“当空击顶”。但不是拍,而是撒。一片大网原崩崩、鼓蓬蓬从空罩下一大片水面。后面随着网下面的坠子,慢慢地沉下去。渔夫左手顺从的一抽,下面的网绳上翻,上面的网面下沉,自然形成了个大兜兜,将鱼儿尽收其中,这才两手合力一拉,提至船板,一大兜鲜活的各种鱼儿,有鲤鱼、鲢鱼、草鱼,还有叽叽呱呱叫唤的黄格鵶,活蹦乱跳。渔夫高兴的合不拢嘴儿,哼出了渔网小调:“自幼生长黄河湾,一只船儿撑着天。一年四季水上走,辛酸日子不见边,自从来了共产党,渔霸不敢进咱湾,边打鱼来边站岗,革命路上不停歇”。

    那边山坡上,一位老者,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穿着对襟粗布白坎夹,哼着山歌,行走在羊群外围,扬起鞭子,啪啪几声,叫回远离的散羊儿,抽赶着羊群往前走着。不时有咩、咩的叫声,那是羊妈妈在呼唤着离群的羊宝宝。小羊吃饱了,两个头顶在一起,在那儿逗着架。

    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头上用线绳儿扎了个九天九独辫,跨穿着大红布兜兜儿,吹响了竹笛,借着青山绿水,更是悠扬而青翠,传向很远很远的地方。好一副塞上江南,令人神往。行人赞曰:“如是山色灵秀地,何必余杭富春江”。

    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往下望去,黄河不见了踪影。只见南边荡起一大片白雾,高达数丈,宽约里许,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映出一道圆拱形彩莲。于是就有3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天上的公路各路神仙,驾着祥雾,取南天门赴会,路过此地,都要进到渊底龙宫歇脚小憩呢”!直到近前去看时,却惊呆了路人—原来一里多宽的河面,一下子掉进了几十丈深的渊潭地洞里去了。河水像壶嘴一样直往下灌,灌不及的河水又被挤到河槽两边形成了半圆形的水帘子,争流直下。倒灌下去几十丈深的水帘瀑布,撞击着潭底的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方圆数里都能听得清晰。此时此景,白雾、彩霞、瀑布、深槽,天体一流,景物连环,当真绝妙无论。啊!大自然神功做成,让人震惊,让人感叹,让人遐思,让人留恋。这就是黄河杰作,给人类馈赠的美好奉献—壶口瀑布!

    劫难,黄河又遭遇一次劫难。挫伤了锐气,大伤了元气,被聚拢在只有几丈宽,几十丈深的狭窄、深长的段道河漕里,让它有劲不能使,有力无处用。它委屈的、含着恨、暗暗地穿过七郎窝,直到了葛镇滩,才露出它的本来面目。咆哮着,波涛汹涌,冲击堤岸,像离弦的箭、似脱缰的马,一泻千里,冲到伏牛山脚下,又被坚硬巍峨的大山挡住了去路。黄河最长的一段南北走向结束了,它好不情愿的不得不另拐大湾,重辟捷径,才能继续东上。

    她流啊、奔啊!穿山谷、过平川,跨过丛山峻岭,冲破王屋,伏牛两大山脉,越过花园口,终于来到中原腹地—一望无际的万里大平原!

    它摆脱了大山的天然牵绊,油漆狂横,任之娇蛮,自行撒野,一下子将河床拓宽,让原来只有几丈宽的漕床,变成南北二十里地之宽的水面,好像它要张开血盆大口吞并一切。就这样,它还是不满足,忽然向北滚去,而时又向南翻,严重地威胁着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也淹没了两岸的好庄稼和万顷良田。

    这不是黄河本身的过错,是那个时期的人们,只知道无限地享受黄河赐予的福分,根本不去用心呵护和关心她。

    历朝历代都曾有过对黄河的治理,那个时代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更有些贪官污吏,总想通过治黄 机会达到终饱私囊的目的。他们即不从长远利益考虑治理方略,更不会从根本上想把黄河治好,导致黄河在这片平原上缕缕决口,毁坏城墙,冲淹良田。汉决瓠子、宋决六塔、金决阳武、明决金陵,这几次大的决口,都倾注了统治者的主要精力和数省人民的财力、物力甚至影响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元代贾鲁大夫对黄河疏浚,夺淮入海,到了清代咸丰五年,由于北岸决口黄河改道又向北流,由铜互厢口、大淄直奔贾鲁河,一部分支流则夺洪河、漆水之道。这时的离瓠、卫都、卫城则是一片泽园,一眼望不到边的**。

    等到咸丰八年,黄河从贾鲁河折转北向,别开新河入曹州,又绕北而行,至道光三、四两年又行决口,并入洪河。到同治二年,秋水大至,黄河猛涨,冲毁几座城池,带走官居民舍,人畜死伤凄惨无数,尽填鱼虾之腹。文化圣地古都汴梁(今开封),离瓠、卫都已是第五次被填平。至今人们还唱着顺口溜,“开封城、城垒城、地下城池又几层”。其他几城也是同样,在城里只要找个空旷地方挖下去,都是房屋、家具、陶瓷器,照样琳琅满目。上个实际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人们都挖破,用瓷器、家具换吃的,还经常出土文物国宝。可见当时的惨景非同一般,都无法从词海里找到恰当的词汇来形容。

    中国历史上,黄河水毁人寰的黄泛区—就是这个时期,这个地方。烟波浩渺水连天,漫无边际数百里。拢头处处是白骨,哀鸿阵阵惊不眠。

    到光绪元年,山东巡抚邓宝桢上陈朝廷,派李鸿章协办。在邓宝桢的率领下,冀鲁豫三省人民倾所有财力、人力修南大堤,迫黄河两行十里,再折转向东,可见工程之浩大。邓大人痛下决心,亲自动员群众,并且身体力行。听奶奶说:“邓大人亲自坐在大堤上督阵,有时还到人群中和年岁大的人唠几句话。壮实的男人都到口门上去了,俺和全村的老弱妇孺,都去抱土。抱一天土,当时就给几文钱”。可见当时修堤坝时的悲壮景象,同时也彰显处全民协作的精神。

    口门终于合拢了,大堤终于筑起来了。堤宽底八丈,顶三丈六尺,高三丈五尺。堤内每隔三至五里,修有拦洪大坝,用树木,还有从东边山区运来的石头砌成。堵截河流的撞击,以免损毁大堤。

    加上历代治黄遗留下来的大堤,如长堤、金堤、夹堤、海头集堤、漆堤、断头堤、孟华堤、杜兴集堤、大堤、黄河大堤,共十条大堤,总长度达三千余里。

    它们像数条巨龙游弋在平坦的大地上,紧紧地攀附在黄河两岸,坚定地守护着黄河和两岸人民的生民、财产的安全。又像道道山梁重叠蜿蜒。在重叠与蜿蜒之间,仍聚集着城镇、村庄,填补了平原地无山缺岭的自然遗憾。后来在杀日寇、埋葬蒋家王朝的战争中,成了克敌制胜的有利地形,为抗战的解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这之后,黄河数十年平安无事!

    在这之后,多少年以前遗留下来的黄泛区、灾害被赶到东海去了,黄泛区成为历史的过眼云烟。

    在这之后,离瓠城的正大街上,又多了一座功德牌坊,江西籍出生的邓宝桢被中原人民传唱,又被当朝御封“勤政爱民的贤良”。

    在这之后,黄河流域的版图上,就多了一个大湾,而且是人工合成的~形大湾。因为它是人工造就,民众奇迹,被上奉命名为黄河第八十九道湾!

    历史上最大、最艰苦的一次治黄工程的胜利竣工,黄河湾的落成,彻底改变了这一带的自然和人文面貌。昔日的黄泛区变成了万顷良田,再也没有浩渺的凄惨,再也没有水患、灾荒。两岸大堤两旁广植杨柳,防风护堤!

    黄河由两岸长堤护送着直到大海,河水在二十里宽的河床里安详平静的躺着,平原地的自然落差不大,河面宽而深,下面又没有石块阻拦,流水显得不那么湍急,只有中间里许宽的河流——通常人们称它为河洪,才能看见滚滚的波浪,一浪推着一浪,前呼后拥着,翻起白色的浪花,汹涌着、澎湃着,时而撞到南岸、时而又碰北堤,像溜缰的马儿不受牵绊,不服人管。似巨蟒蛟龙,昂着头,摆着尾。顺流往下望去,它不断的左右覆翻,两岸的人们不得不随时警惕着,防止它冲毁堤坝,制造事端。如果人能在最高处往下眺望,黄河像一条五彩的锦丝缎带,飘弋在广阔的大平原上。

    河面上浓浓的雾气,半中午才能消散,在蓝天下形成一层厚厚的白云,烟波浩瀚,水雾连天,严重时即使白天行船,还得点亮灯笼。大湾之处,橹桨声急、红光帆影、渔歌悠扬、百舸争流。

    这里已是黄河中下游最大,最繁华的交通码头:北箱码头—濮集。南岸有高村、菜园、黄庄。这里是北南交通的黄金水道,两岸的客、货码头整齐倏然,宽敞的滩储,临近的货轮,上翻云集,交易繁忙。川流不息的商贾客人,熙熙攘攘。其中两个与众不同的人,身着礼帽大衫,相貌魁伟,器宇轩昂地走出码头,直向南面的村庄奔去。
  http://www.xshuquge.net/txt/6670/20008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shuquge.net。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shu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