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Book > 唐宫政变 >第十四章 武周继承人
加入书架

第十四章 武周继承人

最新网址:www.xshuquge.net
    thu feb 26 12:46:31 cst 2015

    公元698年,武则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群臣奏请武则天召庐陵王李显回京。

    李显的回问题涉及王朝政治的核心问题。武则天是女皇,百年之后皇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李姓的李显或李旦,还是传给同姓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呢?

    皇帝姓氏的变更意味着王朝的更替:武则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继承权力,意味着武周王朝的延续;如果由李显继承皇位,则意味着武周王朝的结束,李唐王朝的复辟。

    现在大臣们集体亮出观点,群起请求召回贬放庐陵的李显,这无疑是对武氏政权无声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武则天花费了比其他帝王要重得多的代价才攀登上权力的顶峰,所以她异常珍惜手中的权力。

    流传甚广的《狄公案》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武则天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

    狄仁杰却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后来又让庐陵王李显去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非庐陵王莫属。”武则天听罢大怒,拂袖而去。

    后来,武则天又向大臣提问:“朕常常梦见双陆不胜,做何解释?”在场的狄仁杰和王方庆同时回答说:“双陆不胜是无子的意思。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就危险了。陛下君临四海已经有十多年了,现在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姑侄与母子关系,哪个更亲?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武则天终于有所感悟。

    当长安的使者心急火燎地来到房州李显的软禁地门口时,李显陷入了绝望之中,还以为武则天是要索取他的性命来了。

    武则天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顾一切的君主,有三个哥哥做榜样,李显自然知道轻重,所以他事事唯母亲命令行事,不幸的是,他很快就被母亲抓住了把柄。

    被囚的李显突然间又成了太子,皇嗣李旦又变成了相王,李显回归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回到长安后,李显除了继续夹着尾巴做人外,变得聪明了许多,他决心将自己“改造”成武家人,向武家靠拢。

    他将一个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又将另一个女儿(安乐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提前为身后事作准备了。她环顾四周,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武家的子孙。她已明确了李显的继承人地位,但怎么安抚武家人的情绪,怎么确保武家人日后的安全和权威呢?

    之前,北方边界的契丹部落起兵反叛,部落首领自号可汗(这就是日后建立辽国的契丹部落,只是此时尚未强大),这只能算是一场小叛乱而已,然而,武则天却任命多个武家子弟为将,采取了大张旗鼓的方式平定叛乱。

    虽然许多大臣对此事颇有微词,但武则天还是迅速调集大军托付武家子弟出发征讨。平叛事小,借平叛为武家子弟聚拢实力,树立军功事大。

    为了保证武家子弟的安全,武则天要抓紧有限的时间进行政治布局。但是,武则天的布局被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严重破坏了。

    张易之与张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宠信,专权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李显的儿子李重润、永泰郡主兄妹俩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

    武则天不仅责骂太子李显,还严令李显责问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女儿自缢。接下来,张氏兄弟又将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

    这样一来,张氏兄弟将李家和武家子弟都给得罪了,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家各子弟在反对张易之兄弟一事上很快达成了共识,他们开始串联往来,暗中进行秘密磋商。

    这件事情让李显失去了一个儿子,失去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女婿,更为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向李显表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对其包括其家庭构成了巨大威胁。在这种背景下,除掉张氏兄弟对于李显来说势在必行并且刻不容缓。

    武则天对张易之兄弟的身后事并不关心,他们对她来说只是男宠,不需要被安排什么出路。武则天在忙什么呢?她要为自己身后挑选合格的丞相。

    武则天挑中的人是因功进封为汉阳郡王的张柬之。《张柬之传》中载:“及诛张易之兄弟,柬之首谋其事。”武则天精挑细选的辅政丞相竟然成了神龙政变的主谋,不知道是武则天看走了眼,还是历史的必然性使然?

    张柬之能够成为丞相,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奇迹。张柬之虽然能力出众、资历老,但在神龙元年的时候已经80岁了。80岁的老人在现在也算是高寿,在唐朝的时候简直就是“人瑞”了。选择张柬之处理后事,武则天看重的可能是他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抱负—张柬之任职官场多年,人脉广、经验足、懂技巧、具备应对乱政的能力。

    据说前丞相狄仁杰曾极力推荐张柬之接替自己。狄仁杰是武则天最重要、最信任的大臣,武则天称帝后,李唐宗室大臣大多遇害,只有狄仁杰因忠诚、正直、能干而深得其偏爱。

    狄仁杰也是少数几个敢于直谏并为武则天接受的大臣之一,他的许多建议都被贯彻为国家大政。除此之外,狄仁杰还推荐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武周建立之初,武则天要狄仁杰推荐将相之才,于是狄仁杰郑重推荐了时任荆州刺史的张柬之。张柬之一度入京为官,但不久就因违逆武则天的旨意被逐出京师,外放地方为官。

    后来,武则天又要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仍推荐张柬之。武则天说这个人我已经用过了啊,狄仁杰回答:“我为陛下推荐的是宰相之才,但张柬之还没有担任丞相啊。”

    武则天又让姚崇推荐宰相之才,姚崇也推荐了张柬之,说:“张柬之沉厚有谋,虽然年老但能断大事,惟陛下急用之。”武则天这才立即召见张柬之,任命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并很快升迁为凤阁侍郎,负责朝廷政事。

    张柬之虽老,却一直感叹年华易逝,渴望着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杂曲歌辞·东飞伯劳歌》中写道:“青田白鹤丹山凤,婺女姮娥两相送。谁家绝世绮帐前,艳粉芳脂映宝钿。窈窕玉堂褰翠幕,参差绣户悬珠箔。绝世三五爱红妆,冶袖长裾兰麝香。春去花枝俄易改,可叹年光不相待。”

    所以,刚一担任主政大臣,他就急不可待地要有所作为了,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张柬之心怀李唐王朝,希望通过复辟李唐王朝来扭转武周的乱象,救世济民,也使自己垂名青史。

    他已经80岁了,必须抓紧时间行动,所以他很快就联系了若干正直的大臣和部分羽林军将领,出面组织、策划了铲除二张、复辟唐朝的计划。在所有的计划方案中,李唐遗脉、太子李显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李显出面不仅可以成为政变的号召人,同时他也是日后最理想的皇帝人选。

    ……未完,待续 ……
  http://www.xshuquge.net/txt/5390/21194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shuquge.net。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shu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