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Book > 唐宫政变 >第十六章 梁王武三思
加入书架

第十六章 梁王武三思

最新网址:www.xshuquge.net
    thu feb 26 12:49:25 cst 2015

    武三思是个寡廉鲜耻的小人,为了利禄什么都干得出来。武则天最早的男宠薛怀义,本姓冯,名小宝,在洛阳市上卖药,被千金公主推荐给武则天。

    武则天为了让他便于出入禁宫,遂将他剃度为僧,为了提高他的身份,还让他改姓薛,起名怀义,与驸马薛绍同族。薛怀义仗着武则天的宠幸,常骑着马在街上横冲直撞,伤人无数,无人敢管。

    每当薛怀义骑马出宫时,武三思和武承嗣便在旁边伺候。一人扶马鞍,一人握马缰,口中还不断叮嘱:“薛师傅小心,薛师傅小心。”比孙子还要恭顺。

    后来薛怀义失宠被杀,武则天再以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为男宠。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一如过去,又对张氏兄弟百般阿谀奉承。若二张骑马,就争着配鞍,尾随在马后;若二张坐车,就争着驾辕,执鞭吆喝,谄媚地称张易之为五郎,张宗昌为六郎。

    谄媚薛怀义和张氏兄弟,其目的还是为了讨好武则天,所以对武则天就更是万般奉承,巧为逢迎。武三思为了讨武则天的欢喜,称颂她的功德,强迫来洛阳的使节、商人捐款百万亿,购买铜铁,铸造铜柱,名曰天枢,立于洛阳端门之外。好像就是通天帝国里边那个大柱子。

    柱基由铁铸成,其形如山,周长一百七十尺。柱为铜铸成,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尺,刻蟠龙麒麟围绕,顶上为承露盘,直径三丈。由武三思撰文,极力称颂武则天的功德,锩刻于柱,并刻百官及四方国君的姓名于其上,由武则天自书“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经过一年方铸造完成。

    因消耗的铜铁量大,所募之钱购之不及,遂在民间强行搜刮,把农民的农具、器皿均无偿征调,害得无数农民家破人亡。此后,类似种种献媚之举,数不胜数。

    武三思全靠武则天起家,武则天丧失帝位后,武三思不仅没有失势,反而更加得宠,全是因为他成了复位的中宗的亲家。

    唐中宗被武则天废去帝号,贬为庐陵王,押送到房州去监管软禁时,妻子韦后于途中生下一女。因处境艰难,连包婴儿的布片都没有,中宗只好将自身穿的衣服脱下包裹,由此起名裹儿。

    中宗夫妇觉得孩子命苦,所以特别疼爱,视为掌上明珠。后裹儿十六岁时,由武则天作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中宗复位后,裹儿被封为安乐公主,武崇训就成了驸马。武三思与中宗原本就是姑表兄弟,后来又成了儿女亲家,加之中宗昏庸,对武三思过去种种都忘之脑后,使武三思很快就成为皇宫的常客。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因上官仪犯罪被杀,她随母亲被罚在宫中为奴。上官婉儿聪明伶俐,饱读诗书,博览经史,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又因长期住在宫中,耳濡目染,加上个人的精灵,对政治事物也颇为熟悉。

    武则天对她深为赏识,经常让她参与讨论一些政事,草拟一些政府文件,形同私人秘书。武则天死后,中宗聘她为妃,封为婕妤,让她专门掌管草拟诏令。

    这婉儿颇有文才,生活也很浪漫,早在武则天时,就与张昌宗有暧昧的关系,据说她额头上的桃花就是因此而来,如今又与武三思暗渡风月。

    中宗一直对韦后不加禁制,加之韦后野心勃勃,总想作武则天第二。每当中宗坐朝,她都陪伴在旁,垂帘听政。因为中宗懦弱无能,所以朝政都由韦后掌管。

    婉儿为讨好韦后,巩固自己的权势,便把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使他们苟合成奸。武三思与婉儿、韦后之间的污秽行为,在宫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只有中宗一人眼昏耳聩,头上已戴了两顶绿帽子,不闻不知,还把武三思引为知己,视为心腹。

    新、旧《唐书》都在列传中记载了同一个细节:“帝(李显)幽废,与(韦)后约:‘一朝见天日,不相制。’”翻译过来,未免有些下流。

    李显感激韦氏患难与共的陪伴,答应重新掌权之后,彼此“互不相制”。说白了,就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对方怎么折腾都不挑理,由着性子寻欢作乐呗。投桃报李式的“盟约”,注定了唐中宗时代奢靡、**的宫廷生活。

    若武三思三天不入宫,中宗就要陪韦后,微服私访,去到武三思的家中。韦氏与武三思调笑戏谑,对饮亲狎,中宗视以为常,不以为然,甚或陪着狎游。

    宫中丑声外扬,闻者无不摇头长叹。尤其是对武三思过去作恶甚多,于武则天去掉帝位时,未予严惩,而今变本加厉,人们无不切齿痛恨。

    一向有着正义感的王同皎,为中宗之女安定公主(非韦后所生)的驸马,对中宗至为忠诚。

    自然不忍心看到武三思**后宫,挟制中宗,危害社稷,便联络张仲之、祖延庆、周憬等人,暗中召集壮士,准备劫杀武三思,除掉这个众人愤恨的祸害。

    诗人宋之问因诌事张宗昌兄弟,以诗文作过二人的帮闲,当张宗昌兄弟被杀后,被流放到岭南,潜逃回到洛阳。

    王同皎怜惜他是个诗人,人品虽不高,也没有什么大过错,牵连受祸,便将宋之问收留在家中,由此宋之问知道了王同皎等人谋杀武三思的计划。

    这宋之问虽遭人生挫折,低劣的本性不改,为立功赎罪,不惜恩将仇报,指使他的侄子宋昙暗中向武三思告密。

    武三思就指使宋之问的外甥李悛上书中宗,诬告王同皎等人“谋杀武三思后,将拥兵至皇宫,废黜皇后”。中宗一向昏庸,不辨是非,便下令将王同皎、张仲之逮捕下狱,定成死罪。

    王同皎临刑时,意气自如,神色不变,大义凛然,正如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所说的“威武不屈”、“舍生取义”。

    张仲之在被审讯时昂然不屈,手臂都被打断。与王同皎一同被周憬闻知谋泄,跑到比干庙中,对人说道:“比干,古之忠臣,知道我周憬的忠心。三思与韦后**,危害国家,不久就会斩首弃市。可把我的头悬挂在城门上,看到他们身首分离,抬出城门。”说毕自杀而死。

    三人均为义烈之上。宋之问因告密有功,武三思赏给了他一顶纱帽。他的诗虽有一定成就,在人品上则将永远为人所不齿。

    武三思杀害王同皎后,更为凶横,也将向更多的人下毒手。 拥戴中宗复位,恢复唐的国号的功臣张柬之、敬晖曾被劝说杀掉武三思,中宗不同意。

    张柬之等人则退而求其次,想从权势上加以抑制,遂上书中宗说:“天后当权时,李氏宗室被诛杀将尽。现在幸赖天地之灵,陛下得以复位,而武氏子弟仍然保有王的封号,居显要的官职,与过去一样,这不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情况。希望降低他们的官爵,以满足天下人的心愿。”

    张柬之想唤起中宗过去的不幸回忆,来去掉武氏的势力。中宗早将过去忘得一干二净,只安于现状,所以无动于衷,仍不听从。

    张柬之等无法,只好叹息愤慨,或弹指出血,自怨自艾他说:“过去之所以未诛杀诸武,是希望皇上去诛杀,以张大天子的威风。今反如此,事势已去,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叫养虎遗患。

    ……未完,待续……
  http://www.xshuquge.net/txt/5390/21194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shuquge.net。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shu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