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Book > 唐宫政变 >第二十章 开元大盛世
加入书架

第二十章 开元大盛世

最新网址:www.xshuquge.net
    thu feb 26 12:54:05 cst 2015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

    。

    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眼光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

    开元初年,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就像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样,唐玄宗废了八辈子劲终于把国家拽上了正轨。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

    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於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

    李林甫是李氏宗亲,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其时武惠妃专宠,李林甫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惠妃之子寿王,极得玄宗钟爱,李林甫托宦官禀告惠妃,“愿护寿王(李瑁)为万岁计”,即是说,他将拥护寿王登上皇帝宝座。惠妃闻禀感激涕零,在玄宗面前经常称颂李林甫之“德政”。

    李林甫柔佞,附和帝王,又结交宦官嫔妃,窥伺上意,顺风承旨,善为帝王导地,给皇帝的行为找借口,因此得到玄宗的宠爱。李林甫为奸,在于固宠专权而无纳贿及干犯皇权之事,在处理政事上谨守格式,因循法典,又成功的处理了关中粮食的老大难问题,加之玄宗晚年倦政,因此玄宗曾经有过“悉以政事委林甫”的言论。

    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从洛阳回京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

    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其时武惠妃专宠,李林甫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惠妃之子寿王,极得玄宗钟爱,李林甫托宦官禀告惠妃,“愿护寿王(李瑁)为万岁计”,即是说,他将拥护寿王登上皇帝宝座。惠妃闻禀感激涕零,在玄宗面前经常称颂李林甫之“德政”。

    李林甫嫉贤妒能,为此,他在唐玄宗耳边说李白坏话,外加上高力士加纲,李白被赐金放还了。其实这不能怨高力士,你李白没事让人家帮你脱鞋,谁愿意啊?

    李林甫虽然是唐明皇身边的大奸臣,对于他的罪过已经听的很多了。但是,唐明皇既然能认清李白这个诗人没有政治才华,也一定能看出李林甫身上可取之处。

    他不至于一无是处,对于盛唐气象,李林甫确实不错,只有他才能控制各地的番将,这些番将包括安禄山。李林甫时搞得社会矛盾极其激励,一触即发,李林甫死后,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

    当然,唐朝皇帝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应该只是指责李林甫杨国忠或者安禄山。

    废太子瑛等三人为庶人的制书是在宫中由宦官奉命宣布的,玄宗似乎要表示此事确乎是他的家事,所以不必到朝廷上去宣布。不久,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三人又被赐死于京师之城东驿。一日之中三位皇子被送上茫茫黄泉路,使朝野上下大为震惊。这在史书上被称为“三庶之祸”。

    开元二十五年的大半年中,玄宗并没有对太子人选轻率地做出决定。十二月武惠妃去世。

    玄宗第三子李亨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军攻陷两京之后;

    而当他的生命走上终点病死长安之时,安史之乱仍未荡平。他迎还了避乱出逃的父亲玄宗,又和玄宗在13天内先后永诀人寰,为大唐帝国的盛衰荣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耐人寻味的一幕。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

    在他个人的政治历程中,平静的皇子生活与动荡的太子生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平之世的皇子与纷乱之世皇帝的身份,也形成了强烈反差。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

    睿宗景云二年(711)九月三日,肃宗李亨出生在东宫之别殿,初名嗣升,后来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宝三载(744)新取的,以后就再也没有改动,因此习惯上把他称为李亨。

    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杨家,为关陇地区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父亲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值得一提者,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若从武则天的母亲这里算起来,杨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辈,这种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

    景云元年(710)八月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刚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生儿育女本来是人之常情,天之大伦。可是由于此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紧张,他担心太平公主会借题发挥。历史上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像隋文帝时太子杨勇因宠爱貌美的昭训云氏,被母亲独孤皇后认为难以隆兴基业,结果被废;太宗时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因特别宠爱一位太常乐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终被废黜。

    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一小生命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

    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养,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

    ……未完,待续……
  http://www.xshuquge.net/txt/5390/21194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shuquge.net。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shu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