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Book > 花都猎手 >唐宋名词赏析
加入书架

唐宋名词赏析

最新网址:www.xshuquge.net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精选》)

    李白:菩萨蛮

    张志和:渔歌子

    白居易:忆江南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李煜:虞美人

    李煜:浪淘沙

    李煜:相见欢

    李煜:乌夜啼

    范仲淹:苏幕遮

    范仲淹:渔家傲

    柳永:蝶恋花

    柳永:雨霖铃

    菩萨蛮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作者】

    70-7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唐玄宗时供奉翰

    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

    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尊前集》

    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注释】

    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

    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品评】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

    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誑《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

    推为“百代词典之祖”。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

    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

    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

    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

    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

    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

    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暝色”两句为近景,

    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

    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

    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

    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

    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

    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

    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

    《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可见南宋初这

    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2

    桃花流水鳜鱼肥。3

    青箬笠,4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著书亦名

    《玄真子》。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

    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2西塞山:即道士矶,在

    湖北大冶县长江边。3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4箬

    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

    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

    西塞山在长江边。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2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3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

    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

    (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

    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

    《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

    字,皆平韵。2谙(音安):熟悉。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

    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

    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

    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

    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

    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

    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

    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

    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

    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

    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菩萨蛮

    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2

    水面上秤錘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3

    北斗回南面,4

    休即未能休,5

    且待三更见日头。

    【作者】

    本世纪初,大量五代写本被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随之而重

    新问世的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它们是千年

    词史的椎辂,内容广泛,形式活泼,风格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

    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敦煌词的辑本,有王重民的

    《敦煌曲子词集》,饶宗颐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辞总集》等。

    【注释】

    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

    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2休:罢休,双方断绝关

    系。3参(音申)辰:星宿名。参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晚间

    此出彼灭,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更难觅得。4北斗:星座名,以位置

    在北、形状如斗而得名。5即:同“则”。

    【品评】

    此词写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它以不可实现

    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

    贞不渝。汉乐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命意与构

    思或为此词所本。但《上邪》是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此词中的誓言发

    自男方抑或女方,却任人想象,因而更见灵动活泼。不言而喻,此词的抒情主

    人公是在两情最为浓烈与炽热的欢娱之际向对方陈词的。发愿于“枕前”,表

    明他们是已结连理的伉俚。而所发誓愿多达“千般”,则见出主人公发愿时为

    所驱滔滔不能自已,作者再现于笔端的只不过是其中的片言语罢了:他

    时而指譬日月星辰(“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

    时而引喻河流山川(青山烂、黄河枯),时而又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实例(“水

    面上秤錘浮”),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绝无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借以比况

    拳拳爱心的坚贞不渝,是极为确切而又富于联想的。作者省略了比喻之词,而

    直接托出喻体,一气排开,直贯到底,不稍停顿,使人于目不暇接之际留下鲜

    明而又深刻的印象。这正是此词在艺术上显著特**。同时,此词无意象文人词

    那样追求含蓄蕴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

    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的本色。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2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3

    只是朱颜改。4

    问君能有几多愁,5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年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

    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

    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2了:了结,完结。3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4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5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2

    春意阑珊。3

    罗衾不耐五更寒。4

    梦里不知身是客,5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

    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

    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2潺潺:形容雨声。

    3阑珊:衰残。一作“将阑”。4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5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一晌(音赏):一

    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品评】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

    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

    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

    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

    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

    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

    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

    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

    “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

    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

    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

    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

    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

    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

    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

    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

    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

    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2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3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4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

    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2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3离愁:指去国之愁。4别是一般:另有

    一种。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

    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

    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

    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

    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

    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

    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

    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

    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

    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

    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

    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愁如海”。李煜此句则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

    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

    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

    之处。

    乌夜啼2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2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3

    相留醉,

    几时重,4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

    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2谢:凋谢。2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4几时重:何时

    再度相会。

    【品评】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

    范之作。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

    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

    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

    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

    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

    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

    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

    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

    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

    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

    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

    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

    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

    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

    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

    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

    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

    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2

    追旅思,3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作者】

    99-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043)

    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

    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

    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

    片各五句四仄韵。2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

    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品评】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语,尤见深挚。“碧云天,

    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

    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

    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

    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

    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

    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

    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

    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

    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

    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

    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

    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

    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

    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

    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

    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2

    衡阳雁去无留意。3

    四面边声连角起,4

    千嶂里,5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7

    羌管悠悠霜满地。8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

    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2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

    不同。3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

    声。角:军中的号角。5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长烟:荒漠上的

    烟。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

    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

    业未成。8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品评】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

    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

    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

    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

    “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

    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

    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

    《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

    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

    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

    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

    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

    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

    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

    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

    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

    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

    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

    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

    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3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

    对酒当歌,5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7

    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

    987?-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

    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

    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

    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

    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

    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

    《乐章集》。

    【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

    《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2危楼:高楼。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

    行》。当:与“对”意同。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7衣带渐宽:

    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品评】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

    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

    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

    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

    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

    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

    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

    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

    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

    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

    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

    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

    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

    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

    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

    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

    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

    留恋处,4

    兰舟摧发。5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7

    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10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

    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

    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2骤雨:阵雨。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

    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4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凝噎:

    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7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8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

    楚国,故称。9经年:一年又一年。10风情:男女恋情。

    【品评】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

    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

    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

    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

    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

    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

    载《艺概》卷四:“词有**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出离别冷落,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

    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

    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

    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

    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

    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

    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

    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http://www.xshuquge.net/txt/8934/23882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shuquge.net。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shu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