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Book > 颠倒水浒 >第五十二章 泰安之行
加入书架

第五十二章 泰安之行

最新网址:www.xshuquge.net
    sat apr 11 19:23:22 cst 2015

    和王进从陕西回来后,就一直在家练兵,等等。等了几个月到了七月初五,泰山祭天,倒也是热闹不凡。于是和马灵,秦升三人去往泰山祭天。

    马灵对秦英说着泰山下有个州府叫做泰安神州,下面的庙宇倒也是不少。像什么岱庙,禹王庙,灵山寺,东岳大帝庙,五帝庙,灵官寺。。。。边走边介绍。

    三人边走边说,来到泰安之下。走进泰安城内,就听见有人说,走啊,快走,看看去,土地庙哪里有人打擂,走啊,快点走。一阵喧哗,三人是一阵愣,马灵说。“贤弟!咱们去趟土地庙吗?”“

    哥哥!为什么不去?

    秦升说道:我们也看看,顺便到擂台上还不露个脸儿,哈哈,走。”这秦升想去露脸,好在人前显耀。

    越走越近,只见座北朝南有一座大庙,那就是土地庙。庙前不远搭起两丈多高的大席棚,一丈二尺高的柏术桩,埋进地里二尺,地皮儿往上足有一丈。一尺厚的柏木板铺在上面,足有四丈见方。后边挂着大红缎子南绣平金的大帐,分出上下场门来。大帐前边接着长条的桌子,桌上放着大堆的金银。擂台靠后,左右搭起两个木台,跟擂台一般高,摆着长条术凳,一边坐着八个彪形大汉,都是脯子肉翻着,翅子肉横着,人字脖子梗梗着,护胸口的毛一柞长,年纪都在二十多岁。

    旁边放着抬人的木杠,搭人的门板,接血的木把墩布,这是准备当场搭走那些受伤、毙命的人用的。台上周固有一尺半的护心栏杆,擂台周围五尺有幌绳拦着,地上铺若厚厚的沙土,防备上边掉下人来,省得摔着砸人。两边立着酒个木梯子,是打擂的人登擂台用的。

    擂台两角儿抱柱生挂着一副对联,上联写:“拳打南山山崩岭裂”,下联写:“脚踢北海海滚渡翻”,正当中有一个横拉:“以武会友”。街口有块大木牌子,贴着一张大布告,字写得特别大。秦升挤进人群儿一看,上写:今日路过山东,山东自古是武术之乡,能人异士数不不胜数,不论工商军民,徒流因犯,怀技前来,均可登台打擂。有能胜擎天柱任原者,打赢可以赢得白银五两。

    这人倒是有意思啊,哥哥。我去试试,秦升说道。

    好,注意安全。

    于是跳上台,要和任原比试相扑。这相扑说白了就是摔跤。晚唐的时候,长安的六军宿卫往往是买得军籍的城市游民,整天无事可做,有些钱的,就吃吃喝喝再做些生意;身材健壮的,就整日玩些角抵之类的游戏。

    相扑最早叫“角抵”,始于古冀州的“蚩尤戏”。“蚩尤戏”流行于我国古代北方农村,带有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的意义。晋代伊始,角抵又出现了另一名称“相扑”。《太平御览》引《晋书》记载说:“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日:‘卿郡人不如颖川人相扑。’笃曰:‘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

    相扑:一种类似摔跤的体育活动,秦汉时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大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现为流行于日本的一种摔跤运动。

    相扑,古称素舞,起源于中国的汉代,由两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纪,在允恭天皇的葬礼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国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为是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成一定影响。后来成为日本的国技,日本的国际性的武术、格斗和体育运动。作为专业竞技项目,在日本国内称作大相扑。

    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历史上都有相扑。从一些出土文物看,中国秦汉时期的角抵形象同日本现在流行的相扑很相似。至迟在西晋初年,中国已有相扑的名称。唐宋元明清各代,相扑活动一直盛行。到了清代中叶,相扑的名称才逐渐消失。现代,相扑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的武技,其实,相扑原是我国古代“角抵”的一种。早在西汉初年,冀州(今河北)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既是竞技又是表演的活动,被称为“角抵”,又名“蚩尤戏。

    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记》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头,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将“角抵”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联系起来,这就足够说明它的漫长历史。

    古代的“角抵”的范围很广,相扑仅是其中一部分。到宋代,“角抵”一词才专指摔跤一类活动,亦称相扑。

    现在,古老的相扑在日本还颇为流行

    日本《相扑之始》一书说,日本的相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年。日本体育百科全书记载:“日本的相扑与中国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关系。”日本历史考古学家池内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沟》一书也说,日本的相扑同中国吉林省辑安县出土的3~5世纪古墓壁上的角抵图极相象;同中国唐宋时代的相扑比赛形式和规则也近似。从17世纪起, 日本各地兴起职业性相扑,称为"大相扑"。18世纪开始形成现代的相扑。到20世纪初期,相扑作为日本的“国技”广泛开展起来。至今日本的相扑比赛每年都要举行6次,分为一月场、三月场、五月场、七月场、九月场和十一月场,成为群众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盼望能带来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现在的相扑比赛极为相似。

    相扑是唯一的一种日本摔跤形式。它与日本神道教一样源远流长。现在,仍存在许多传统仪式.相扑最基本的规则:选手在对手之前触地或者比对手在轮次中触地次数多为输。选手之间纠缠经常持续几秒钟,有时会到一分钟或更长。每年日本会举办六场相扑比赛。每次15天。三场在东京举行,其余则在大阪、福冈和名古屋.相扑最高级别:横纲是相扑的最高级别。一旦选手到达横纲级就不能再输。如果他的成绩开始变差,就希望他退役。

    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鄂尔多斯草原骑马民族的胡人。自从到了西晋时代,五胡大量南迁农耕平原之后,汉人开始有了相扑的名称。但是,今日已不再有这种称呼了,如果要找寻赤身相扑的蛛丝马迹,可能今日山西定襄、原平一带的胡人牧地,仍有赤身的“摸泥蚯摔跤”和“挠羊赛”的传统,或许遗留一些游牧、骑马民族相扑的痕迹吧! 根据考古资料,农耕岛国的大和民族,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朝鲜半岛骑马民族的高句丽人,大约西晋之后的朝鲜广开土王时代或之后从朝鲜半岛传入。经过十几个世纪以后,今日已发展成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国技。

    公元695年,日本开始有了相扑比赛。公元728年,相扑进入日本贵族的生活圈子,宫廷中设立了“相扑节”,,每年定期举行“相扑节会”,有比赛规则。 相扑节会持续了四百多年后,随着皇室势力衰退而开始普及民间,并于民间祭神、驱魔、庆祝丰收和占卜生产凶吉拉上关系。从十七世纪开始,兴起了“职业相扑”,二十世纪初以日本的国技姿态广泛开展,1909年东京建起一座专供相扑比赛使用的国技馆,1941年更被列为学校体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扑的国技地位,在日本获得进一步肯定。职业大相扑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相扑手所到之处备受人们尊敬。据说这是与日本人的帝皇君主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因为古代相扑人只能在御前为天皇将相表演,当时的“相扑节会”是宫中重要仪式之一,相扑人有幸上场视为毕生荣誉,人们亦视若英雄。积习下来,到了武士当权的幕府时代以至时至今日,在人们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们。
  http://www.xshuquge.net/txt/13600/31513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shuquge.net。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shu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