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Book > 重生之赵孝成王 >第84章 攻与守
加入书架

第84章 攻与守

最新网址:www.xshuquge.net
    mon may 18 07:00:00 cst 2015

    第84章 攻与守

    就在韩国上党郡守冯亭筹谋如何名正言顺将上党献给自己的庇护者赵国。

    而他就是用“民意"来做大旗。

    他和留守的17城代表士绅开大会,选择“降秦,还是降赵”

    最终赵国在这里良好形象加上他们家属都移民赵国,使得局面一面倒的17城要求降赵。这在政治上还是可以用来做幌子的。

    使得兼并变的更加合法。

    而这个时候,原本拥挤的上党山区,如今已经变成“十室九空”

    自然不是因为战火,但也和战祸有关。

    如果按照赵国标准,70万百姓,可以编户14万户,每户一兵,那就是14万大军。

    可是实际上,从河内和陉城等地迁入的大量户口,他们的男丁已经战死。实际上在冯亭,赵胜和李牧协调下,实际上编户变成了十万户,需要服兵役的有十万人,根据自愿原则这里十万户可以自愿选择是否撤走、

    结果陉城来的难民最先走了,去了代郡安顿。

    紧接着河内来的难民也走了,去了定襄,云中等郡。

    这和赵国安置优惠条件不无关系,享受均田制等同于赵国百姓的待遇。

    还给与基本生活资料---房子,那些可以移动的毡包,蒙古包就赏赐给李最先移民的百姓。自然他们的户口也得编入河朔四郡。

    部分胆怯的甚至还移民去了遥远的外蒙古三郡定居。

    这使得更多害怕战火的人恐慌了,韩国的氛围实际上在秦魏打击下,早就胆战心惊,朝不保夕。

    使得这里稍有风吹草动,立马就成了大规模的恐慌。

    结果十万户编户,尽然不到一个月,有一半用各种手段移民赵国呀。

    剩下的五万户,他们的家人也在之后一两个月先后迁居赵国各地安顿。

    等秦军恼羞成怒,派王龁率领三十万大军,从河东倾巢出动之际。

    王龁不知道的是,他的实力,李牧那是清清楚楚。

    赵国横刀独爱,这使得秦国有点意外,吃惊。

    使得他没有充分准备对赵的战争,包括这30万大军都是匆忙集结的。

    连年征战,虽然基本上都胜利了,可是秦军损失同样惨重无比。

    使得原本三十万河东军,如今有近半是关中征调的新军。

    但即使如此,负责防守的李牧也没有轻视。相比起李牧了解秦军兵力,布局。秦军根本不太了解,赵国如今已经历经半年将上党打造成为一个顽固的军事要塞。

    野王之战中期,赵军驻扎上党,开始部署。

    此后四个月,野王之战一直在鏖战,秦军伤横累累。

    赵军不仅仅将怕死的韩国人迁走,毕竟一时间,赵国人也没办法将懦弱的的韩人变的向赵人那样勇敢。这需要时间,偏偏长平战场没这个时间、

    于是李牧坚决将这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迁走。在后方还能制造的军方物资,在前线只会误事。

    包括剩下了的五万韩军,在改编整训半年以后,他们仍然被当做副手来用,如果不是赵军远没有韩军熟悉地形,恐怕李牧会毫不犹豫让这些人全部滚蛋。

    去帮自己耕田去。这个韩国人比较擅长。

    此时整个韩赵上党兵力是八万,其中原赵军是三万,韩军是五万。

    上党归赵国已后,两个上党郡合编八万大军,一共26万余百姓。

    其中留下的韩人只有十万多点,赵人三万户15万人。

    两只上党军没有合编,至少互相调动了一下军官。使得两军更加配合融洽。

    上党军也就分为前后两军,后上党军就是原来的赵军三万人,继续把守原来有西军负责的沿线要塞。

    西军都督乐乘率领,西面他还有七万太原郡镇守太原和河东郡边界要塞。一共十万大军。

    剩下10万西军都被李牧调动到了前上党郡,和韩军合编,负责前上党的安全。

    面对日益紧迫的秦军逼近,是的野王之战两个月后,的春耕结束后,秦军出动。

    这时李牧立即奏请增兵,于是赵丹又将三个师的东军,两个师的南军急忙增援到了前上党。

    这样李牧直接指挥的大军是25万。

    除此外还节制西军都督乐乘,要知道李牧至今还是五军大都督。是乐乘的直系上司之一。更何况李牧还是内阁成员,军方核心----枢密院的二号人物,他这个疏密右使可不是没实权的,,作为赵王亲信。

    整个西军还没人敢不给他面子。

    治军严密更甚于赵奢的李牧,显然成了赵国仅次于廉颇的第二大名将。

    李牧手中有35万大军,充足的粮草。

    还修建了坚固的五道要塞防御线。

    这可比历史上廉颇接手的局面更加优越。

    历史上,廉颇等人可还带着轻视秦军的心里参战的,结果初期,被秦军犀利攻势连败五场。这也是邯郸最终撤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多次担任韩国抗秦观察员的李牧,显然已经和赵国大部分名将良将一样,了解了秦军“虎狼之师”的凶悍,绝非空穴来风。

    因此在长达半年的部署中,他也修建了坚固的壁垒。

    这不,王龁意图单刀直入从河东策划部平阳经陉城杀到上党核心地带的高平和屯留。

    不过显然李牧早就有防备,被堵在一个叫皮牢的小城池。

    这个位于今天山西临汾市翼城和浮山之间的城池,正好堵在陉城东部道路。

    原本不重要,却被李牧看重加以修固。

    陉城,自从落入秦人手里以后,就逐渐成了其侵略韩赵的基地。

    大致位于临汾市中心南面的襄汾县一带,也位于今天属于晋城市泌水县西北。

    皮牢之战,实际上持续没多久,被赵军阻击的头破血流的王龁终于正视自己的对手不再是软绵绵的韩军,就连援助都不敢的韩军太弱了。

    赵军更加主动。

    皮牢很短期间,李牧就集结了十万大军阻击三十万秦军。

    秦军根本不能发挥人数优势。狼狈撤退。

    王龁不甘心,和司马梗,王陵等人一合计,决定两路包抄。

    皮牢有个致命弱点,就在于他位于陉城和泌水之间。

    偏偏两个县如今都被秦军攻占。

    之前,王龁轻视对手认为一路大军辗压就足以。

    没想到被李牧狠狠地坑了一把,损失上万精锐,还挫伤了锐气。

    于是他改派让司马梗带兵从侯马出兵,越过太行山南段的中条山,进入泌水县,随后从这里发动夹击。

    李牧自然不傻,采取坚壁清野战术,

    将任何能补给秦军的,包括水源,都破坏掉。

    一把火,烧了皮牢,大军撤退。

    整个上党有两个粮食高产区,那就是泌水河谷和丹水河谷。既然是河谷,两边自然就是高山。

    是的,李牧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西面的泌水西面的高山。也就是安泽县防线。就连泌水县也被这道防线南部的端氏,即今天晋城市端氏镇一带。

    这面盾牌,可把王龁难住了。

    接连强攻都已失败告终。

    最终只能故技重施,再次包抄,那就是从野王南面防线包抄。

    结果,李牧还真的吃亏了,吃亏就在于,他高估了韩军战斗力。即使是赵国军官指挥。秦军得以长驱直入直扑到南面赵军指挥部高都城,也就是后世的晋城市一代。这里可是上党南部数一数二的大城池,更是占据天险地利。

    可惜如今却岌岌可危,为何?就应为在野王之北要一个小巧要塞,叫天门。

    听名字也知道这是进入上党的“天门”天然门户。

    三千韩军驻扎。

    结果被秦军五万大军一天就攻破。

    而根本原因就在于,韩军不在就逃的作风。使得不仅仅城池丢了,连三千守军也跟着被杀。

    结果,李牧被动了,不得不提前使用以冯亭为首的预备军。

    五万韩赵联军急忙汇聚高都坚守。
  http://www.xshuquge.net/txt/13647/33812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shuquge.net。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shuqug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