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Book > >第十六章 仓皇逃归(二)
加入书架

第十六章 仓皇逃归(二)

最新网址:www.xshuquge.net
    wed jul 15 09:17:45 cst 2015

    东学党起义最后溃散。清政府以“乱事”已平,要求中日同时撤兵。日本不予理会,处心积虑挑起战争。袁世凯所做的努力完全失败,18日连电李鸿章请求增兵,谓:“倭势甚凶悍,各国员(指各国公使)殆亦无可如伺。再,华嘱毋多派兵,而竟派至五千;嘱不入内地,而反请会剿。凯迭与(大鸟圭介)商,均反复,极可恨,恐非口舌所能争”。“似应先调南北水师迅来严备,续备陆兵。”他对事态的严重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但他请兵的目的并非为了战胜日军,而是为了显示声威,吓唬一下对方。他在致叶志超电中说:“我如一振,日必自衰”,“麾下不妨先播进汉(城)声势,而不必遽进,看其如何变态。”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李鸿章期待外国调和,坚主不再增兵。

    日本并不因此停止进军,反而指令大鸟圭介制造开战口实。6月26日,大鸟向朝鲜政府提出改革内政要求。28日,又质问朝鲜是否中国属邦,加剧中日冲突。朝鲜政府不知所措,急找袁世凯商量。袁世凯马上电禀李鸿章请示。在日军压力下,朝鲜政府承认为独立国家。袁世凯对此除了背后骂一句“是无上国”外,再无其他能耐了。

    袁世凯挽回颓势的一切努力均告失败。看到形势险恶,且听说大鸟圭介要派兵押送他出境,昔日在朝鲜君臣面前骄横至极的他,一下子变成了胆小如鼠的懦夫,急欲溜回国内。29日,给李鸿章连拍二电,其一云:“密。闻韩决意不认属,是无上国。凯华员,须诘劝韩,转告大鸟。闻鸟拟照公法作梗例,兵押凯出。果尔,辱甚。只可照万国使例,送文知照韩,回国禀商,请兵伐韩。”其二云:“闻倭兵八百今驻赴牙路,意叵测,倭、韩相结,我兵可危。又俄、法署使来称,韩廷犒赏倭兵米肉甚多,韩喜倭,殊不可解。华人在此甚辱,凯在此甚难见人,应下旗回,拟留唐守(唐绍仪)看馆探事。”李鸿章于7月1日电复袁世凯:朝鲜尚未承认不是中国属邦,应留下密劝朝鲜坚持;俄使已答应出面调处,必有收场。“倭允不先与华开衅,岂能拘送使臣?要坚贞,勿怯退!”。

    7月2日,袁世凯又向李鸿章告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倭兵万人,分守汉城四路各要害及我陆兵路,均置炮埋雷。……观其举动,不但无撤兵息事意,似将有大兵续至。倭蓄谋已久,志甚奢,倘俄、英以力勒令,或可听;如只调处,恐无益,徒误我戎机。……叶君(指叶志超)居牙,难接济,倭再加兵,显露无忌。应迅派兵商船全载往鸭绿或平壤下,以待大举。韩既报匪平,我先撤亦无损;且津约倭已违,我应自行。若以牙军与倭续来兵相持,衅端一成,即无归路。”

    7月3日,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提出改革内政方案五条,包括制度、财政、法律、兵备、教育,妄图把朝鲜置于日本控制之下。

    4日,清政府电告李鸿章:“袁道遽欲下旗回国,转似与国失和办法,殊觉匆遽失体。希速电止,万勿轻动。”李鸿章遂指示袁世凯依然留在朝鲜。

    形势一天紧似一天,袁世凯越发恐惧,急于脱离险境,请求速回国内,说什么“某以一身报国,无所恇畏,惟惧辱使命、损国威。”“凯为使系一国体,坐视胁凌,具何面目?如大举,应调凯回,询情形,妥筹办;暂不举,亦应调回,派末员仅坐探,徐议后举,庶全国体。”

    这样做了,他觉得还不一定被批准,又于5日连发两电,死皮赖脸继续请求。内称:“前以未认非属,故仍在差。惟倭胁韩欺华,韩情日变,消息常阻,凯坐视无益。韩、倭情形,惟凯深知,拟请调赴津、京,商和战各情,冀可速了,迟则枝节愈多,更难着手”。“倭昨又催韩派员议革政,限今午复,似非派不止,韩何能终持?且恐激生变。今又添兵至仁川千五百,决无和意。我欲和,应速以韩现情与倭商,冀可挽;欲战,应妥密筹。凯在此无办法,徒困辱,拟赴津面禀详悉,佐筹和战。”好像决定中日和战,万万不能离开他袁某“佐筹”。

    李鸿章鉴于以唐绍仪代理与下旗回国有异,即请示清政府可否允袁世凯所请。清政府复以如留之无益,即可调回;旋又命暂勿调回,以便留下常通消息。

    8日,朝鲜政府顶不住日本压力,被迫宣布改革,亲日派嚣张一时。袁世凯六神无主,害怕朝鲜人民与自己算账,不敢走出公署一步。然而公署也不保险,日军认为朝鲜亲华拒日是他一手造成的,大炮已经对准了他的公署;加之公署柴米缺乏,幕僚大都离去,他惶惶不可终日,吓得面无人色,魂飞魄散,以为死神就要临头了。恰巧这时他生了病,14日,急急忙忙给李鸿章发电说:“凯素有发烧症,近因久痢气虚,昨夜剧犯头目昏瞀,周身疼痛,即延洋医诊视。据云热过百度,首置冰始稍轻,似尚不至害事。惟韩事方殷,未便晷刻废事,已饬唐守绍仪暂照料。唐优智虑,明机宜,确有应变,与韩西员均熟,必不至误事。”为了保住性命,他“无所恇畏”之类的大话、假话再也不敢乱吹。16日,他连发数电,声泪俱下,苦苦哀求:“凯与各国员商事且通信息,今已无可商通。各路将进兵示决裂,在此华官民将尽为倭残辱。凯病至此,何可得保辱国?乞速示。”“凯病如此,惟有死,然死何益于国事?痛绝!至能否邀恩拯救,或准赴义平待轮,乞速示。”“顷接英领事知单,身及其妇并柏税司被日兵拦路殴打。日兵凶悍,毫无公法,稍迟,恐华人均难逃,乞速设法。”唐绍仪也连电李鸿章,代为说情:“在汉两署办公只余二员,今闻南北进兵,均即逃,无能挽留。仪一人译电、办公断难理,袁道病又须照拂,势急情迫,乞速示。”“袁道病日重,烧剧,心跳,左肢痛不可耐。韩事危极,医药并乏,留汉难望愈,仪目睹,心如焚。韩事以袁道为最熟,调回尚可就近商办一切,无论和战,当可图效。若弃置不顾,可惜!乞恩鉴。”

    李鸿章接电后同意了,但清政府不同意,复电李鸿章:“电袁道。奉谕旨:毋庸调回,切不可径自赴津,如必须令其面禀情形,仍应请旨遵行。”李鸿章只得电令袁世凯缓行。相隔一天,即7月18日,清政府因中日即将决裂,才谕令李鸿章将袁世凯调回。

    袁世凯接电后不顾发烧疼痛,立即打点回国。这时他忽然又得到一个东学党准备在其回国途中行刺的秘密情报,越发心惊肉跳,一刻也不愿停留。急忙变更了回国路线,改装易服,于19日偷偷摸摸逃到仁川,登上平远舰,狼狈不堪地逃回天津。他总算如愿以偿,未做异国飘零之鬼。

    1895年12月8日,各亲王、军机大臣奏请变通军制,在天津创建新式陆军,派员督练。其奏称:“中国自粤、捻(指太平军和捻军)削平以后,相沿旧法,习气渐深,百弊丛生,多难得力。现欲讲求自强之道,固必首重练兵;而欲期兵力之强,尤必革新旧制。……查有军务处差委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朴实勇敢,晓畅戎机,前驻朝鲜颇有声望。因令详拟改练洋队办法,旋据拟呈聘请洋员合同及新建陆军营制、饷章,臣等复加详核,甚属周妥。相应请旨饬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假以事权,俾专责任。现在先就定武十营,步队三千人,炮队一千人,马队二百五十人,工程队五百人,以为根本;并加募步队二千人,马队二百五十人,共足七千人之数,即照该道所拟营制、饷章编伍办理。”同日,清廷批准,并命袁世凯去天津接管胡燏棻的定武军十营,作为改练新军的基础。同时指出:“该道当思筹饷甚难,变法匪易,其严加训练,事事核实。倘仍蹈勇营习气,惟该道是问!”

    袁世凯取得了督练新军的职权,于1895年12月16日前往小站镇接管定武军。小站镇又叫新农镇,位于天津东南,距天津七十里,当年淮军曾在此屯田驻扎二十多年,甲午战争中,该部淮军全部溃散,营房空无一卒。胡燏棻的定武军原驻天津马厂,因营房不敷分扎,乃移驻此地。定武军原有四千七百五十人,袁世凯接统后,派人到河南、山东、皖北、苏北一带招募了步兵,去奉天招募了骑兵,又购置了大批马匹,再加上定武军原来的官兵,共有七千人,并奏请把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这就是北洋军的起源。
  http://www.xshuquge.net/txt/21084/36691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shuquge.net。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xshuquge.net